由教育部高教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引领,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主线,型构了原创性知识体系。这对于教育青年学子和全体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坚定“五个认同”,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中国式民族工作现代化新道路意义重大而深远。为此,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引领,以《概论》自主知识体系为基准,着力做到“五个讲好”,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培养大批中华民族共同体卓越捍卫者、实践者、建设者,为推动各民族共塑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须从以下方面切入与正确把握。
一、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引领,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自觉
《概论》从精准界定和系统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核心命题入手,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基本范畴的内涵与外延作了深刻揭示、界定与诠释,使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主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概论》首次全面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高度概括了其蕴含“战略定位论”“目标原则论”“基本思路论”“民族关系论”“制度建设论”之核心要义“十二个必须”系列经典观点;深刻阐述了辽阔的疆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悠久历史由各民族共同书写、灿烂的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创造、伟大的民族精神由各民族共同培育“四个共同”这一前所未有的重大判断;精准解读了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四个与共”的科学内涵;深度解析了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物质与精神等“四对关系”这一成熟哲学辩证统一方法与鲜明实践面向之鲜明特征。由此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自主性原创性的理论体系。她标志着新时代党把民族工作置于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战略,科学回答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法治轨道上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推动各民族共塑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基本问题,围绕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大意义、历史方位、总体要求、根本目的、重要任务、工作主线、制度保障、实现方式、领导力量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命题、新论断,新观点、新理论,新战略、新举措,全面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结构严密、体系完备、内容丰富、方略新颖的逻辑体系,堪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萌发、形成和发展,标志着党对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奋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塑中国式现代化,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规律性认识实现新飞跃,引领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开辟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思想不仅是贯穿《概论》通篇的一条“红线”,是青年学子与全体人民读懂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共塑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者建设者的“方向标”,而且是完整、准确、全面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突出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一把“总钥匙”。这对于突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引导青年学子、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以自身不懈努力奋力推进各民族共塑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期基本遵循。
二、必须牢牢把握《概论》的鲜明特色,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自觉
《概论》站位高远、特色鲜明,不仅是一部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公共课自主知识体系的通识教材,而且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为依托所型塑史政学新兴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之标志性成果。《概论》突出的理论特点之一就是以史带论,史论结合。从五个层面对一系列历史事实全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体系。
第一,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共同体思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根本理论指导,奠定了根本的理论逻辑。《概论》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立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特征、内涵入手,凝练其基本范畴,深入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中的“十二个必须”“四个共同”“四个与共”“多元一体”“共同性与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物质与精神”等重大关系;系统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规律,科学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的核心范畴及其重大关系,标志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概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这一基本立场,并用以诠释中华民族历史延绵、生生不息、赓续发展的客观规律,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基础,系统阐述中华民族历史演变、文化发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科学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承担起领导亿万人民开探、开辟、开拓、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道路新途径。这既有历史纵深厚度又有理论体系高度,既有历史纵向广度又有当代文明发展深度,既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创新性挖掘又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道路的全新思考与战略抉择,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集中展现。
第二,反映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过程中,创造性地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努力探索适合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之路,与时俱进阐释中华民族的科学内涵。从李大钊首次提出“中华民族之复活”,到中国共产党人田汉、聂耳谱写《义勇军进行曲》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吹响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号角;从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中华民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主导力量,“一切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新生人民政权建设的任务之一,不断阐述中华民族历史形成、多元一体、独立自主、捍卫统一、内聚力强的实体民族的鲜明特色;到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四个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繁荣、解决好我国民族问题基本保证的论断;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这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党对民族理论正确的认识,对于新时代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推动建设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磅礴实践伟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根植于中华文明大一统理念的现代跨越,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深化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基本观念和方针政策,进一步从深层次上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科学回答了如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建构,使之呈现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政理、哲理、学理、公理之辩证统一。
第三,反映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恢弘实践与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党在新时代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促进中华民族共同性,增强一体性,深化融合性,不断引领着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概论》在全面回顾新时代党走出的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用详实的统计数据阐述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即:政治上更加团结统一、经济上更加共富共享、文化上更加创新交融、社会上更加互嵌共融、生态文明上更加持续发展。《概论》作为一本统编教材,系统阐述了中华民族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通过百年开探、开辟、开拓、开创伟大实践,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当代中国正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比任何一个时代更加接近目标并成为不可逆转之势,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制度及其实践难题。透过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中华民族才有能力和动力,由底气和志气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事业创造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长期和谐稳定、人类减贫史、城市快速崛起的新奇迹。
第四,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时代要求。《概论》用大量史料论证中华民族从无到有,从多元到一体,从自在到自觉,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的历史进程。梳理从华夏文明起源至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阐述中华大地早期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并对这几千年历史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事实与成就进行创新性总结、理论性升华、学术性表达,深刻阐明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先锋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紧密联系的关系。通过对历史重大事件的梳理,纠正在民族工作中存在的错误观点,批驳错误史观,回应理论难点,摒弃“一族一国”的“西方话语中心”的迷思,应对民族工作最前沿和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和学术性。《概论》立足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三大体系”,以树立“四个自信”为重点,型构了全面而系统、严谨而完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谱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智力支撑;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时代要求,清晰地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什么建、建什么、怎么建,从而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中国之治”话语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模式”、分享“中国经验”。
第五,反映了民族地区培根铸魂、以史育人的急迫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概论》通过历史叙事,充分反映民族地区培根铸魂、以史育人的客观要求。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自由解放,开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纪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民族理论政策和工作体制机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发展阶段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改革发展红利;进入新时代,党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高度,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由此,必须坚持“培根铸魂、以史育人”的教育强国战略,使青年学子和全体人民深切感受到:步入新时代新征程,各民族之所以大发展大繁荣,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所以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中华文明之所以赓续发展、并能为当代人类治理文明提供新形态,归根到底是中国共产党能,社会主义制度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三、必须充分释放《概论》科学理论价值,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行动自觉
第一,必须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观察中华民族文明史发展进程,引导青年学子和全体人民树立正确的“五观”。理论是意识形态的基石。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共同体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其意涵了中华文明大一统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概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引领,对中华数千年文明进程所萌发、形成、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高屋建瓴地观察与判断、全面系统地总结与概括,形成了一系列原创性主体性的史政学观,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自主知识体系。这包括:从中华民族起源到华夏初立,再到中华文明特性的基本形成;从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演进,到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初步形成;从“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到华夷一体与中华民族空前繁盛;从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到混一南北与中华民族大统合;从中外会通与中华民族巩固壮大,到中华一家与中华民族格局底定;从民族危亡与中华民族意识觉醒,到先锋队与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从新中国与中华民族新纪元,到新时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中华民族形成、发展与壮大的历史轨迹为独特视角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呈现“多元一体”的实体化、制度化、定型化、成熟化的丰富翔实史料证据,并以此观察、思考、判断、诠释、解读、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孕育、形成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未来,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全面系统总结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丰富经验,为人类治理文明提供了“中国道路”,分享“中国智慧”提供了全新选择。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增强青年学子、党员干部、人民群众自觉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带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身体力行地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开创中国式民族工作现代化新道路;才能有利于增强青年学子、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核心范畴的精准理解和牢牢把握;也才能有利于引导青年学子、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使青年学子、全体人民自觉增强“五个认同”的自觉性,切实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捍卫者实践者建设者。
第二,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绝对统一领导,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维度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绝对统一领导,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展开,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民族地区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形成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这包括:必须以经济建设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缩小东部与西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通过深化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引领各族群众在经济层面共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共推参与经济一体化,共撑“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共同形成相互依存的经济有机体,提升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各项工作取得更大成效;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建设共富共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物质基础。必须以政治建设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保障各族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扎实推进涉民族事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彰显维护民族团结的国家意志、人民意志,为各民族共同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必须以文化建设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通过深化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自信性,增强共有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为建设美美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思想共识,铸就中华文明的新辉煌。必须以社会建设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加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同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共同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建设互嵌共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汇聚社会力量。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充分挖掘民族地区资源禀赋,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激发各族人民共同守护美好家园、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内生动力。
第三,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引领,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政学自主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这对于加快发展史政学新兴学科,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史政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根本指导作用。《概论》涵盖历史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国家学、法理学、社会治理法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知识内容,构成了新兴交叉学科——史政学独特研究对象,型塑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史政学自主知识体系,为这一门新兴学科“三大体系”的繁荣发展开拓了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的新空间。近年来,国家和民族地区高校、民族类院校尝试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门史政学新兴学科的相关课程,民族地区各级党员干部也在努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但由于国家尚未编纂系统讲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过去、当下、未来发展且具史学与政治学融入一体的统编教材或权威读本,导致不少青年学生和干部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体系未能全面系统掌握,存在较多理论误区、话语盲区、认识误区。《概论》通篇贯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首次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内涵与形式、过去与未来、国内与国外、小我与大我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命题、基本范畴、基本理念、理论渊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等进行全面系统梳理与界定;从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出发,从地理与文明、国家与民族、多元与一体层面科学界定了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与外延,尤其是从中华民族先锋队百年来对领导亿万人民进行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推动中华民族团结进步,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辉煌的轨迹特征、重大事件、基本经验创新性挖掘,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性原创性知识体系。《概论》还从系统型塑中华民族起源、演进、初步形成、大交融、空前繁荣、内聚发展、大统合、巩固壮大、意识觉醒、独立解放、开辟新纪元、新时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视角,首次锚定中华文明新路向,从开创中国式文明新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高度,系统诠释了百年变局与中西治理体系比较,从世界文明互鉴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世界意义与“中国实践”,彰显当代中国为人类治理文明提供新形态之历史逻辑、制度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由此构成了结构严密、体系完备、内容丰富、具有成熟哲学辩证方法与鲜明实践面向的理论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史政学新兴学科的“三大体系”。她不仅是自觉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之重大成果;而且是构建史政学新兴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标志性成果;凝聚了国内有关专家学者辛勤研究与智慧结晶。如何用《概论》进高校、进课堂、进头脑,教育青年一代并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捍卫者实践者建设者,需要在如下方面着力。首先,须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萌发、形成、发展的客观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产生背景,全面、系统、准确地诠释与讲解这一重要思想体系的核心要义、品质特征、重大意义及其世界影响,不断增强青年学子对这一重要思想体系的政治自觉、理论自觉与行动自觉。其次,须讲好中华民族先锋队百年来领导亿万人民开探、开辟、开拓、开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新路的丰功伟绩、新鲜经验,不断增强青年学子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三,须讲好中华文明初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史前起源,夏商周时期演进,秦汉时期大一统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交融格局的构建,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交融的特点、历史逻辑及其内在文化价值,隋唐五代时期华夷一体的空前繁荣,辽宋时期内聚发展,元朝时期民族大统合,明朝时期中外会通的巩固壮大,清朝前中期中华一家格局底定的内在文化轨迹、制度传承、文明赓续的特点。尤其是讲好1840年至1911年民族危亡与中华民族意识觉醒,呈现各民族共抗列强、经济互通、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基础。第四,讲好百年来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两个结合”过程中,领导亿万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取得的建设现代中国,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推动中华民族大进步,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所未有挑战、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思路、取得彪炳千秋新成就,锚定新路向的磅礴伟力,不断增强青年学子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第五,从中西治理体系比较视角、直面西方现代国家认同困境的大背景,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特点、文化特征、社会特色,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事实与鲜活故事;尤其是讲好在世界文明互鉴之中精准概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实践”,诠释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世界意义,不断增强青年学子坚定走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文明谋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而使其不断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凝聚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与卓越人才支撑。与此同时,须遵循学科建设规律、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编纂通识读本、建立案例库、考试题库、学生观摩实习基地;尤其是须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让他们在“五个讲好”中发挥教书育人作用,带动青年学子自觉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捍卫者实践者建设者;须把培养“综合型、创新型、能力型、涉外型”卓越人才作为史政学新兴学科建设、讲好《概论》的评价标准,推动这一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共荣共生,繁荣发展。
(作者介绍:徐汉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教授,社会治理法学学科带头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基础理论暨应用理论研究基地主任;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暨中国行为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伊力夏提·艾合麦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教育部哲学人文社科重大项目“‘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社会治理法治理论原创性贡献’为视角”(21JZD00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专项研究生科研创新平台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边疆文化治理模式研究》)
本文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编辑:石剑君
版权声明:凡标注来源为中国实践的文章、图片、视频等内容均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实践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实践网”。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