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实网——中国实践智库官方融媒矩阵主网站

实践智库

中国实践智库:踔厉奋发 追求卓越 助推中国式社会治理法治现代化

浏览:21122次 发布时间:2024-08-31 20:29:57

——国家百强高端智库(培育)建设简况

湖北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

教育部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创新基地

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鉴定技术应用与社会治理法学创新基地”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应用理论研究基地暨基础理论研究基地

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

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

2024年8月

1725107511508388.png

国家百强高端智库(培育)基地——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创新团队是依托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教育部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创新团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应用理论研究基地暨基础理论研究基地、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等创新平台逐步建设起来。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自2012年10月批准成立以来,与2011年11月获批(以下简称“院-中心”)合署,专门从事创建社会治理法学新兴学科、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国家级智库(培育)建设。十二年来,“院-中心”在湖北省法学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省民政厅、教育厅等主管机关领导下,中央与省宣传、政法机关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培养一批又一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总的工作基调,以理论建设形成“中国学派”、战略研究树立“中国意识”、社会引领打造“中国话语”、政策建言提出“中国方案”、承担社会责任,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为目标,以打造高端智库平台、服务高端决策为依托,以社会治理法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为重点,在学科建设、资政服务、科学研究、学术交流、“1+6”协同创新、“中国之治”国际传播及综合服务保障等方面一体推进、全面发展,实现了零基础上的拓荒式发展,高水平上的接续发展,在一些方面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智库建设“中南模式”发展定型。

“院-中心”按照“高起点、跨越式、重协同、建机制”的思路,探索学科、院系、校校、校地智识科研资源深度破垒融合,先后与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湖北大学、新疆塔里木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等高校及实务机关开展协同创新,汇集了来自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领域研究人员136人,其中校内专家60人,围绕“社会(网络)治理、文化与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空间治理、经济(财税金融)治理、国家治理与评估”五个方面,组织协同创新与科研攻关。先后获批“教育部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创新团队”(2013年),“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2014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应用理论研究基地”(2015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基础理论研究基地(2018年),与刑事司法学院联合申报获批“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鉴定技术应用与社会治理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19年)。2016年中心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其他3家智库基地共同获CTTI中国来源智库“211”百名高校智库排名第一,“教育部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创新团队”于2017年获教育部“滚动支持”,2018年获评“高校百强智库”A级;2020年被中国法学会授予 “中国法学会优秀法治研究基地”称号;2018-2020年被湖北省委宣传部两次向中宣部推荐作为国家百强智库(培育)单位;2021年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022年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优秀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第二名);2023年被湖北省民政厅评为4A级社会组织。

——咨政服务成就突出。

围绕中央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中央办公厅、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研究室、中政委、全国人大内司委、最高法、最高检、中国法学会、司法部、教育部、人社部、科技部等中央部委下达课题开展攻关研究,高质量完成交办课题,积极参加决策咨政活动,主动承揽省级党委政府委托项目,助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提供大量咨询成果。截至2024年8月,累计获中央与省级领导机关采纳批示498件,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131件、省部级领导批示165件。

——科研成果取得重大进展。

“院-中心”紧紧围绕党中央统筹推动的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战略,聚焦“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前沿问题,组织专家学者实务骨干外籍专家把科研成果写在“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大地上,开展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项目431项,其中中标承揽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72项(重大攻关项目9项、重点项目43项、一般项目20项),接受委托76项(中央委托36项、省级机关委托29项、市州区县委托11项),自主立项265项。学术论文和著作方面。在承担国家和省部重大项目过程中,形成了系列理论成果。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72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治日报》等重要报纸发表理论文章128篇;陈柏峰教授《中国法治社会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荣获“方德法治研究奖”二等奖;徐汉明教授《司法权与司法行政事务分离研究》荣获中国法学会法学家一等奖。出版《法理学》《中国法治指标体系与考评标准研究》《社会治理法治研究》《网络安全立法》《司法管理机制改革理念、制度与方法》等学术著作74部,组织编写的“中国法治发展战略研究文库”“国家与社会治理法治化文库”,为相关法治决策咨询提供了智力支持与优良服务。

——标志性成果持续增加。

一是,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方面。徐汉明教授承担筹备党的十八大有关“社会管理法治”专题报告,提交“社会管理法治”(10个领域90个法律问题)专题报告;承担筹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有关“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两个子课题研究任务。陈柏峰教授完成中宣部组织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有关章节撰写工作;徐汉明教授领衔完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习近平社会治理法治理论原创性贡献”“司法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分别获得免检通过评审;徐汉明教授完成最高检委托“新时代检察制度”有关章节;徐汉明、姚莉教授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最高检检察理论研究课题重大项目“检察机关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司法部重点课题“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指导作用研究”,已完成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系列成果36篇计50万字;姚莉、徐汉明、汪习根、陈柏峰教授完成中国法学会委托“习近平社会治理法治论述摘编”30万字。姚莉、徐汉明、陈柏峰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撰写的“习近平公正司法理念的内在逻辑及实践遵循”“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党的领导’理论”“习近平社会治理法治思想研究”“习近平司法改革系列观点的核心要义及其时代价值”“习近平公共卫生与健康治理理论的核心要义及其时代价值”“新时代检察工作基本遵循——学习习近平关于检察改革和检察工作系列观点的体会”“习近平依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系列观点的核心要义及其时代价值”“习近平与枫桥经验”“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核心要义及其总体性特征”被《马克思理论与现实》《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学评论》等刊载。

二是,提供立法修法建言方面。率先提出《湖北省社区矫正条例(专家建议稿)》《关于推进社区矫正立法的建议》《社区矫正法(草案)》,分别被全国政协委员作为提案、国务院法制局、湖北省人大采纳。承接完成中宣部、国家社科基金办委托《网络安全立法》立法研究课题及专家建议稿;徐汉明教授等提交“‘两院’组织法”修改草案(征求意见稿)的修改建议,均被“两高”及全国人大采纳;徐汉明教授、金鑫研究员、姚莉教授接受中组部、最高检委托《法官检察官职务工资序列研究》被中组部、人事部、最高检采纳;徐汉明教授、叶强讲师参与《社会治理条例》研究;徐汉明教授、叶强副教授、邵登辉讲师承担平安湖北领导小组委托项目《平安湖北条例》;徐汉明教授、姜公映研究员、陈实教授等承担湖北省社科联委托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草案)》;胡弘弘教授、叶强讲师提交的《湖北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专家建议稿)》被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吸收采纳。

三是,助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决策实施行动方面。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紧贴地气、协同创新、引领前沿”的思路,开展法治建设重大问题攻关研究。瞄准前沿问题研究“求快”。相继发布《法治发展战略研究中长期规划课题指南(2012—2020年)(90项)》《社会治理法治建设重点课题指南(2014-2016年)(24项)》《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重点课题研究规划(2015-2020年)(105项)》《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开展社会治理法学理论研究课题指南(2017-2022年)(45项)》《职务犯罪案件司法审查机制(30项)》《司法管理体制改革(2015-2020年)(40项)》《法治社会建设指标体系(2020-2025年)(25项)》《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24项)》《开创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新道路(45项)》《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以社会治理法治理论原创性贡献为视角(47项)》,组织跨学科、跨院校、跨实务协同攻关,形成了系列成果。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作出批示:“希望聚焦‘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前沿问题研究,力争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瞄准热点问题研究“求新”。徐汉明、梅夏英、徐云峰、但伟教授等专家团队承担人社部外专局重大招标项目,提交关于“设立国家网络安全领导小组”“制定网络安全法”“创建网络安全法学学科”的建议被中宣部采纳;提交《网络安全法(专家建议稿)》被中宣部、国家社科基金办采纳,并由其提请国务院法制局和全国人大立法参考。徐汉明、张德淼、陈柏峰教授,林必恒副教授,徐凯、邵登辉讲师等专家团队完成中央依法治国委员会基层社会治理调研局委托的重大课题《法治社会建设指标体系》联合攻关研究,其结项报告若干建议被采纳并被评为优秀项目。徐汉明、王光辉、张德淼、戚建刚教授,王玉梅副教授,张乐讲师,徐凯、申政博士等专家团队承担中国法学会“国家监察立法研究”重大课题,提交“国家监察组织法”“国家监察程序法”“国家监察官法”三项“专家建议稿”,由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教授分别向中纪委、全国人大汇报,有关设立“国家监察官”制度等建议被立法采纳;徐汉明教授,林必恒、王玉梅副教授,张乐讲师等专家团队有关“对监察委外部监督的建议”被最高检检察长张军、中纪委副书记刘金国批示采纳,已完成“中国监察法律制度研究”“对监察委外部监督”专著(80万字)。瞄准重点问题研究“求深”。方世荣、徐汉明教授率先提出制定《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的建议,分别被中央办公厅、湖北省委办公厅刊载;徐汉明教授、张新平博士生承担中央“马基工程”重大项目子课题“网络法治研究”被采纳;徐汉明教授主持、汪习根、蔡虹教授,武乾、林必恒、王玉梅副教授,孙逸啸讲师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司法管理体制改革”,提交相关咨询报告被时任政治局委员韩正,中国法学会、“两高”主要负责人批示,形成“司法管理制度基础理论”“司法人员管理”“司法责任制”“司法经费管理”“司法伦理管理”等5项系列成果(150万字);徐汉明教授主持、蔡虹教授、武乾副教授等14位专家学者完成司法大百科全书·司法制度卷词条(180万字),填补了司法管理制度词条的空白。瞄准难点问题研究“求实”。徐汉明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承担中办交办中政委、中国法学会事项“关于对教育部及高校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政法大学讲话精神情况督办”的调研,参加中央政治局工作要点“关于纪念毛泽东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批示15周年”的重大调研,其撰稿被《“枫桥经验”的理论构建》一书所吸纳;徐汉明、张德淼教授,叶强博士后,邵登辉、孙逸啸讲师承担中政委、中国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托项目,提交“法学教育改革若干建议”被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批示。徐汉明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承担湖北省法治建设领导小组委托任务,提交的“法治湖北指标体系建设”“县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法治建设考评实施意见”“市州法治建设考评标准及评分办法”“省直机关法治建设考评标准及评分办法”“双基强化、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宜都市)实施方案”系列成果被湖北省委省政府采纳;徐汉明、张德淼教授,戢浩飞研究员,徐凯、邵登辉讲师提交的《法治湖北指标体系及考评标准》率先试点形成的“湖北经验”被中政委向全国推广,并被中央办公厅予以刊载;徐汉明、张德淼、戚建刚教授,武乾副教授专家团队承担湖北省政府委托重大课题“湖北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被省委省政府采纳并以省委文件发布。徐汉明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承担中国法学会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委托项目,提交“农民土地财产权保护制度研究”报告,被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以及广东省委、湖北省委领导批示;徐汉明、陈柏峰教授提交《关于构建乡村振兴反哺支持政策的若干建议》被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晨及中央研究室批示采纳,中央研究室以《简报》报送政治局委员;杨洪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为应对俄乌战争新危机,提交的《中国粮食安全的困境与对策》《中国能源安全的困境与对策》被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法学会会长王晨批示;提交的《美国金融支付清算制裁与我国应对之策》被中央政策研究室刊载;徐汉明、张虎教授、张荣教授、徐晶副教授、韩爱华副教授,叶强、徐凯、邵登辉、孙逸啸、皮婧靖讲师等提交《湖北省法治社会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湖北省法治化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建设》分别被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采纳。

四是,服务公共安全危机应对能力建设方面。2012年率先举办“社会管理”国际论坛,2013年组织举办“网络安全立法”国际论坛;2021年姚莉、徐汉明、梅夏英教授等领衔的专家团队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项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治应对”;并举办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汇聚联合国、欧盟等中外专家学者及线上线下人员均超过58万人(次),其中第九届、第十届线上线下流量人员超100万人(次)。完成中政委委托项目“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研究”、中国法学会委托重点项目“社会矛盾化解法律制度”,徐汉明教授,邵登辉、孙逸啸讲师适时向中央、省领导机关报送《学习践行习近平依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系列观点》《习近平公共卫生与健康治理理论的核心要义及其基本遵循》咨询报告,先后被时任最高法院院长周强、最高检检察长张军等领导批示;董少平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获批诠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课题“数字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深化与实践逻辑研究”;胡弘弘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获批诠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课题“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研究”;“院-中心”组织专家撰写《抗疫阻击战专报》82期,共计35万字,先后被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晨、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及湖北、云南、重庆等地领导批示等共81件。“CTTI来源智库MRPA测评”中“法律与公共安全领域智库”类2017年度位列第1位;《关于<“两院”组织法(修订草案)>修改建议的研究》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2018年度精品成果;《智库基地积极参与武昌区政法委打造滨湖社区创建基层社会治理样板社区工作》入选CTTI2022年度智库最佳案例;《“习近平依法规范化解重大风险系列观点”的核心要义及其时代价值》入选CTTI2022年度智库优秀成果;《搭建部省高校共建新文科“社会治理法学”协同创新体(1+6),打造国家法治高端智库》入选为CTTI2023年度智库建设最佳案例;《以党的二十大部署精神为引领 推动司法体制改革项目“悬空”落地的若干建议》入选CTTI2023年度智库研究优秀成果。

——首创社会治理法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该学科规范化规模化加快发展。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两届党委校委持续重视支持下,实行“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倾力支持”的政策,于2013年在全国高校首创“社会治理法学”新兴学科,2019年被教育部列入“新文科”目录,2021年被教育部办公厅批准纳入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该新兴学科由博士研究生培养向硕士研究生进而面向全社会招收本科生,开办本科专业,实现了学科学位的全覆盖,争取学校支持与湖北六所高校建立社会治理法学一流学科协同创新体(“1+6”模式),探索由中南盆景、湖北园景进而向全国全景辐射推广。截至2023年底,学校共培养社会治理法学博士生34人、硕士生73人,已毕业博士生24人、硕士生44人;率先创设社会治理法学本科专业,以招收本科生40人。徐汉明教授主持、齐文远、方世荣、姚莉、陈柏峰教授,武乾副教授专家团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办委托重大课题“社会治理法学原理”,组织专家攻克“社会治理法学”主体性原创性“知识体系”,形成了首部教材《社会治理法学概论》(45万字),为构建该学科“三大体系”填补了空白。组建教授与实务专家相结合的“双导师”队伍,初步实现了导师知识结构的学科融通;2020年创设“徐汉明社会治理法学教育基金会”;争取湖北省委省政府支持,开展部省共建社会治理法学本科专业,已有十所省属高校开设该专业课程。推动社会治理法学新兴学科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国已有中央、省属34所高校开设社会治理法学本科专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各省警察学院计划在治安学下开设社会治理法学为专业课程。社会治理法学新兴学科建设得到中央高度重视,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5号文)将社会治理法学纳入新兴学科加快发展之首;同年5月教育部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学习贯彻中央两办文件精神时,我校被邀请介绍创建社会治理法学新兴学科建设的经验;司法部法治宣传局、湖北省政法委和教育厅明确将《社会治理法学概论》作为“八五”普法与湖北政法机关、高校有关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建设的读本教材,目前全国已有34所高校使用《社会治理法学概论》教材;教育部高教出版社计划向教育部教材司推荐《社会治理法学概论》作为全国“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协同创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在协同创新工作中,充分运用获批教育部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创新团队、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应用理论研究基地、湖北省网络社会治理法治文化协会、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司法体制与社会体制改革研究基地6个协同创新平台,继续会同武汉、宜昌、恩施、荆门、黄冈、天门、仙桃、潜江8个市(州、直管市),龙凤镇等24个社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江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三峡大学、黄冈师范学院7所高校搭建基层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体。一方面,攻关科研课题,促进教学培训,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围绕固本强基拓展综合研究实力,争取省委宣传部、省委政法委支持自主设立董必武法治思想研究所、网络社会治理研究所、边疆治理研究所。最高人民检察院支持与中南(五省一区)共同筹建检察研究院。在近年专题调研基础上,积极与地方政府和社区负责人会商沟通“100个社区治理法治观测点”建设事宜,受到认可和欢迎,为下一步观测点工作的统筹规划与布局启动奠定基础。

——“中国之治”国际话语传播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搭建传播平台。2012-2014年,聚焦“社会管理法治”“网络安全立法”“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重大话语选题,举办国际研讨会,传播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网络空间主权安全、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新成就,提升国际传播能力;2015年创设的“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至2024年7月已连续成功主办了10届。以“社会治理法学50人谈”“网络社会治理法治化”“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理论与实践”“新时代法学‘三大体系’的历史定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治应对”“市域社会治理经验总结与理论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开创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新道路”“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理论研究——以习近平社会治理法治理论原创性贡献为视角”为主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汇聚国内外专家奉献智识,介推“中国模式”,分享“中国智慧”,展示“中国之治”的优势与成就,形成与“法治中国·湘江论坛”“法治政府·珠江论坛”齐名的国际话语传播重要平台。为推进社会治理法学“三大体系”建设,自2020年起,已连续举办4届博士论坛,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青年博士及专家学者,分别以“新时代社会治理法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指标体系” “法治社会建设指标体系”“习近平法治思想领航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为主旨,就社会治理及法治化、新时代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法治社会建设指标体系发布、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等问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讨论。

二是,引进国际专家。聘请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高级专家斯拉沃米尔·雷多博士,国际反腐败学院院长马丁•克罗伊特纳博士,剑桥大学国际反经济犯罪论坛组织委员会主席巴瑞•莱德博士分别为校“文澜学者”讲座教授、首席专家;聘请香港大学江乐士教授、联合国毒品和犯罪办公室前条约司司长埃德瓦多·维特,法官巴黎上诉法院大律师石仁林博士分别为学校客座教授、首席专家等17人。借助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会、联合国反腐败大会、联合国网络犯罪预防理事会等6个国际平台,传递“法治中国”之强音。

三是,拓宽传播途径。适应需求“引进来”。以“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法治中国·大讲堂”等平台,邀请国际反经济犯罪论坛组委会主席巴瑞•莱德博士,意大利罗马大学法学院保罗•约里奥博士,国际反腐败学院院长、国际反腐败学院缔约协会执行秘书马丁•克罗伊特纳博士,泰国检察院副总检察长西里撒克·提亚潘,柬埔寨司法部副部长潘•范拉特,阿塞拜疆检察官协会主席鲁士兰•梅哈杰耶夫将军等国外(境外)专家教授参加论坛进行学术交流,在“法治中国•大讲堂”作专场学术报告,增强了同国际知名人士交往交流的实效。

创造条件“走出去”。组团赴加拿大参加国际网络犯罪监管协会“建设国际桥梁 加强网络犯罪预防”学术研讨会,系统介绍我国网络治理现代化的新举措和新成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院-中心”受老挝琅勃拉邦中华理事会、新加坡华源会邀请,派出专家考察团赴老挝、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就“一带一路”倡议法治保障进行考察调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就湖北参与“一带一路”经济与法治合作,优化投资环境,妥善处理涉及东南亚国家在华企业税收征管、民事产权纠纷案件向省有关执法司法机关提交考察报告、提出法律咨询建议,受到湖北省领导和执法司法部门的重视。其中新加坡华源会反映的几起涉及投资、税收征管、房屋产权等案件受到执法司法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纳入再审纠错程序。组团赴英国剑桥出席第33-35届“剑桥国际反经济犯罪论坛”并提交学术论文,发表主旨演讲。徐汉明、方世荣、汪习根、张荣教授,周凌副教授以观察员身份出席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7届缔约国大会并举办分论坛,选派专家学子作“大数据时代网络金融犯罪规制研究”“中国反腐败经验的世界意义”等主旨演讲;徐汉明教授出席联合国《2030年预防犯罪和司法-联合国和世界人权宣言》新书线上发布会,论文《中国反洗钱法律的特点及其绩效》被收录其中,并应邀作为中国专家在线上作主旨演讲;举办第十四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会——中国·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分会,派专家就“亚太地区跨区域反洗钱措施”发表主旨演讲。积极参加全国性大型宣讲活动,组织专家受指派承担中央五部委部署的“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提高网络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讲授任务,先后赴浙江省、四川省、湖北省实务机关及有关高校作专题报告。

“院-中心”取得上述实绩的体会:一是,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院-中心”各项工作能够取得成就的根本保证。二是,必须突出服务国家与社会重大需求,是提升智库核心竞争力、开展科研工作、学科建设等的关键所在。三是,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瞄准“双一流”目标,培养造就“三型”(复合型、能力型、创新型)卓越法治人才的牵引力量。四是,必须聚焦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前沿问题,优化协同创新机制,这是实现学科、院系、校地科研资源破垒融合、增强活力,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的基本途径。

中国实践智库:立足中国实践,对话中国智库。(专题策划:秦前松)

版权声明:凡标注来源为中国实践的文章、图片、视频等内容均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实践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实践网”。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底部g1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中实网——中国实践智库官方融媒矩阵主网站

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二号院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879602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