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伟东,上海市法学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会长,《东方法学》主编。曾任上海市委政法委员会研究室主任。2017年12月,获得CCTV2017年度法治人物称号。本文系作者在6月25日华东政法大学第二届中国法治战略高端论坛暨“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来源:华政科研智库。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剖析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提供了根本遵循。
法学是哲学社会科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实施《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的重要举措,这是关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先导问题,成为法学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下面,我就如何建设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必须要强化政治引领,提高政治站位。
第一,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充分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创新发展法学体系,合力打造法治强国。
第二,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落实到法学理论建设中,系统运用于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建设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全过程中。注重发掘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宝贵经验,形成具有自主性、创新性、系统性的法学理论体系。
其次,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必须要加强系统规划,形成学科框架。
第一,要加强中华法系的深入研究,为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我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法学传统,古代经典文献中蕴含着深邃的法理和智慧,要注意科学准确、系统完整地传承弘扬。我们可组织法学法律界专家重新梳理定义法系概念,在此基础上组织和研究中华法系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系统阐明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法系,其从来没有消亡也不可能消亡,中华法系的伟大复兴可以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法治领域的标志性成果。
第二,要关注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法学学科的发展提供开阔学术视野和丰富的思想资源。法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通互动,可以增强法学学科的综合性和学科交叉的研究能力。例如,与政治学、经济学的交叉研究可以深化对法律与社会、法律与经济关系的理解;与哲学、伦理学的交叉研究可以探讨法律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的关系。
第三,要高度重视数字法学建设。随着全面深刻的数字化转型,带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治理伦理等各种新问题新挑战,数字中国的建设不仅需要技术支撑,而且需要法治的有力保障。要抓好数字法治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发挥好“上海青年法学法律人才库”“上海涉外法治人才库”“上海法律专家库”的作用,完善市内各高校数字法学人才培养机制,发掘培养一大批优秀数字法学专业人才,强化数字法学研究队伍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数字法学学科体系,为推进数字法治建设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再次,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必须要立足中国特色,创新研究方法。
第一,要打造开放的研究方法体系。善于根据中国司法实践的特点,实时跟进全球法学领域的前沿发展,开展对比研究和落地实践,既坚持自主性,又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探索和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研究方法体系。
第二,要加强实证研究。法学是与社会变革和发展紧密相关的学科,法律问题日益趋向多样性和复杂性。实证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法律实施的效果和问题,为完善法律制度、提高司法公正性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要关注当代社会中法学的前沿问题和热点议题,注重对中国法治实践的深入观察和理论分析,把握我国法治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实践问题,加强对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探索,深化对法律规律和法治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为法学理论创新的深入发展、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平稳推进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要加强定性与定量的结合研究。定性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法律背后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揭示法律的实际效果和社会影响。定量研究方法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推断,帮助我们揭示法律规律和预测法律现象的发展趋势。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可以增强法学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提升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最后,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必须要深化交流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
第一,要培养更多具有较高学术声望和影响力的学者。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一大批有较高学术声望和影响力的学者是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底气所在,我们要做好团结凝聚工作,善于培养支持造就人才,善于激发赋能法学人才的研究动力,打造理论研究高地,掌握理论研究话语权,推动中国法学的发展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法学智慧。
第二,要建立法学研究成果的新传播生态。要通过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新媒体等形式,向学术界和社会有效传播中国自主法学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为法学思想家和学者提供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促进学者们学术声誉和影响力的提升。
第三,要支持开展国际学术对话与交流。要通过开展学术研讨、访问学者项目、出版学术论文、组建学术团体等方式,鼓励中外法学界专家学者之间的深入合作,加强学术交流,形成合力。要向国际学术界充分展示中国法学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促进中外学术的互动与碰撞,在互学互鉴中更多分享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持续提升中国法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和地位,努力赢得与中国发展实力相当的国际影响力和领导力。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努力推动新时代中国学术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所有中国学人的时代使命。让我们以本次学术研讨会为新的起点,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谢谢大家!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中国实践智库》专题:立足中国实践,对话中国智库。专题统筹:秦前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