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学反映的是乡村生活的本来面目,关注诞生于乡村民间的各种艺术形式及艺术内容,是一定地域内的人民群众在相似的,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某种集体无意识。中华民族得以繁衍至今,一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之所以直到现在仍有其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乡村美学成为了一种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为民族的发展提供着动力。当然,乡村美学并非完美无缺,其中也存在类似于封建迷信的民间信仰。对乡村美学的研究,要去芜存菁,抓住其核心内容与宗旨,为乡村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乡村美学的核心内容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乡村美学虽然自成体系,但是这个体系不是理论性的,也远远称不上完备,更类似于一种对现实生活经验的哲学思考所构成的认识。正如很多西方哲学家所说的那样,哲学是把一切都摆在了我们面前,它自己并不会进行任何解释,所有论述都是由人根据各种需求搜集大量材料来加以阐述说明的。这种认识与乡村生活及乡村美学非常契合,乡村生活面对的全是最朴实的生活现象,人们的精神需求决定了这些生活现象要有一定的解释。在不知道如何解释,或者需要提升解释的说服力时,乡村美学也就诞生了。
乡村美学是把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以一种乡村所能理解的“浪漫”方式加以展现与说明,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在乡村美學的某一部分内容刚刚诞生的时候,也许并不完善,有时只是为了满足解释上的需要,一时兴起所得出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像所有美学体系都会逐渐完善发展一样,乡村美学也会出现变化,其包含的内容会得到优化,解释力得以增强,更加清晰地体现出人们的某种价值追求或善良愿望。由此可知,乡村美学无论在现代城市人群的眼中多么“落后”,其本身都体现着较强的思想性,是无数前人思考的结果。
每个地区有独具特色的乡村美学。比如天津周边的乡村与长沙周边的乡村,其美学表现不可能完全一样。但借助同样的文字等文化载体,中国各地的乡村美学又呈现出一种彼此交融的情况。比如各个地区的年画,过年时排演的戏曲,各种民间工艺品,大都通过对历史的某种艺术展现来宣扬惩恶扬善。在常年累月的发展之后,中国的乡村美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记录和反映着民族的历史,影响着人们思考与行动。各自创造又彼此融合,具有现实价值与美学意义的经验记录,就是我国乡村美学的核心内容。
乡村美学的宗旨
乡村美学的研究宗旨,是让乡村美学能够在新的时代,特别是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再次成为基层人民群众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众所周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乡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乡村美学基本承载的乡村文化正在逐渐瓦解。很多常年在外地打工,或者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乡的年轻人,已经对乡村美学没有什么感觉,甚至觉得只要带上“乡村”两字就是“老土”。这时必须通过对乡村美学的研究,从理论层面证明其独特价值,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扭转这种情况。
不可否认的是,乡村美学中的确存在一些“糟粕”,比如对“鬼神”力量的敬畏与追求。但是,这些已经有了具体美学展现方式的文化意识,必然有其产生的原因。如果深入探究可以发现,这些美学现象其实本身都是在表达一种积极或正面的观念。现实中是否被不当应用,则属于具体的人的问题,不能看做乡村美学诞生时的“原罪”。对乡村美学的研究,要深入到乡村人群的心灵深处,要看到这种乡村美学认识是如何支撑现在的乡村人群仍然在乡村坚持或者鼓起勇气前往城市拼搏努力的。
另一方面,乡村美学既然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再考虑到我国一直以来的历史现实,在研究乡村美学的时候必须看到其历史传承。比如儒、释、道,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三种意识形态,必然会在乡村美学中有鲜明的体现。比如在一些村落,既有遵循儒学礼法建立的宗祠,又普遍供奉着各类神明,显得对“子不语怪力乱神”并不在意。现在的各种乡村美学展现形式,仍然是在这样一种传承与互融的状态下进行,成为很多人思想与行为上的习惯。对上述情况特点的认识,整理和发展,是乡村美学研究的基本宗旨。
综上所述,乡村美学本质上是一种源自于生存发展的美。所有从生存发展中所总结和创造出来的,有助于帮助个体和集体开拓出更加光明的未来的,都可以视为乡村美学的一部分,都会被人们在生活中以某种艺术美的方式加以表现,进而实现传播、发扬与继承。了解乡村美学的核心内容,明确其研究宗旨,是新时代推动我国乡村发展进步的必然途径,大家要有充分的重视。(孙晓东)
中国实践智库:立足中国实践,对话中国智库。专题策划:秦前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