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实网——中国实践智库官方融媒矩阵主网站

潮起乡村

“八百里瀚海”向“绿”而生

浏览:3260次 发布时间:2024-08-17 17:51:50

新华社长春8月15日电(记者薛钦峰 张玥)东北松嫩平原的西部,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主要分布区之一。这里曾因农作物难以生长和长期偏旱被称为“八百里瀚海”。近年来,随着引水工程的建设和盐碱地改造项目的深入实施,不长草的盐碱地逐步成为绿色的稻田,“八百里瀚海”正在焕发新生。

在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让字镇号字村的地头上,一片绿油油的稻田一眼望不到边,微风吹过,能闻到阵阵稻香。去年年初,这里还是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过去春天刮大风,把碱土刮起来,严重时什么也看不清。”号字村村民王长富说。

“碱地白花花,一年种一茬,小苗没几棵,秋后不收啥。”过去在吉林西部地区和黑龙江部分地区,贫瘠的土地加上“十年九旱”的气候,当地村民不仅生活环境较差,较低的粮食产量也让村民们日子过得紧巴巴。

去年,一家从事盐碱地改造的农业企业来到号字村,平整土地、修渠铺路,增施改良剂和有机肥,灌水洗盐,然后在农田里插上了稻苗。去年秋收,稻田里有了收获,虽然产量不高,但是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今年,我们继续增施有机肥,种植了耐盐碱水稻品种,预计产量比去年大幅提高。”该农业企业负责人石健说。

近年来,吉林、黑龙江实施了一批引水工程,把水引入贫瘠的盐碱地,为盐碱地治理和改造带来可能。吉林相继实施河湖连通、引嫩入白、松原灌区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吸引了一批农业企业、科研院所扎根盐碱地,探索盐碱地改良技术和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

在吉林省大安市海坨乡互助村,这里过去有大片荒芜的盐碱地,村民曾尝试开荒种地,但都因为不打粮而放弃了。近几年,这里建立起土壤改良试验示范基地,十余家企业、科研院所探索实践,形成了多种使盐碱地快速改良成丰产稻田的技术模式。

2021年以来,吉林省通过开发盐碱地等后备耕地资源实现新增耕地38万亩。走在大安市大岗子镇的乡间路上,两侧随处可见大片的稻田,这几年大岗子镇7个村通过土地整治项目,把大片盐碱地改造成了稻田。该镇双岗山村共增加了近100公顷稻田,村党支部书记于万宝说,不长草的盐碱地变成了绿油油的稻田,不仅生活环境变好了,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带来近70万元的收入,村民的物业费、取暖费全部由村集体出资。

在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曾经“只长碱蓬草,不长豆和粮”的盐碱地,正加快变身生态家园和鱼米之乡。在肇源县鲶鱼沟湿地,鲶鱼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引来嫩江水,改造形成3万亩稳产田和12万亩人工湿地,生态改善吸引了鸳鸯、丹顶鹤、东方白鹳等各种鸟类。肇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曹桂海说,通过多年探索,肇源县形成了把水利工程改良、农业耕种改良、生物和化学改良有机结合的盐碱地改造之路。目前,肇源县已有50多万亩盐碱耕地变为亩产1000斤以上的稳产田。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赵欣

版权声明:凡标注来源为中国实践的文章、图片、视频等内容均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实践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实践网”。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底部g1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中实网——中国实践智库官方融媒矩阵主网站

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二号院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879602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