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城关镇的“青海湖之夜”街区内灯火璀璨、热闹非凡,走进街区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文化味和满满的烟火气。
香姐说媒、马戏表演、千人汉服秀等文化表演轮番上演;牦牛酸奶、生烤羊排、洋芋酿皮等特色美食“一网打尽”……这个“五一”假期,“青海湖之夜”街区以其独有的魅力火热“出圈”。
去年以来,大通县依托城关镇便利的地理交通位置,以河湟文化为背景,以河湟文化元素为主线,融合了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资源和创意,打造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古风文化氛围的“青海湖之夜”商业步行街。作为江苏南京市雨花台区与青海大通县的东西部合作项目、数字化农文旅融合街区,从青海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汲取元素并将其贯穿于街区的每一个角落。
据悉,该街区涵盖了20多个拍照打卡点,可容纳65个商铺,原创开发了12个以河湟文化为主题的舞台演艺内容。通过场景化和沉浸式体验,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青海的“千年文化”和“人间烟火”。现场除了演出、互动,还有正宗的当地美食,鞋垫、荷包等青绣产品也成了炙手可热的“伴手礼”。
“夜经济”给城市带来了生机,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一定的就业岗位、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目前,城关镇有80余户村民在家门口做起了小买卖,直接带动了街区外200余人增加收入。
附近村民马秀梅是街区的租户,从街区开业她就一直在这里经营。随着街区夜市发展,她也有了稳定的客源。“纯手工制作的酸奶很受欢迎,也打响了我们大通特色美食的品牌。‘五一’期间一晚上营业额达到2000多元,‘五一’算是开门红,期望今年的营收能大幅增加。”马秀梅说。
“‘青海湖之夜’是全国首座高原不夜城,以河湟文化为背景,打造农体文旅商融合综合体,‘五一’假期期间,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前3天吸引人流量超5万人,未来将打造成西北大环线一站式旅游集散地。”大通县文体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杜瑞芹说。
牦牛在大通农牧民增收和产业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农文旅融合街区,“青海湖之夜”巧妙融入了“大通牦牛”文化元素,通过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和相关餐饮连锁,丰富了大通牦牛产业的业态,助推大通牦牛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此举还拓宽了大通牦牛肉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大通县境内有汉族、回族、土族、藏族、蒙古族等20多个民族,并先后两次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近年来,大通县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将皮影、剪纸、刺绣、农民画等融入旅游中,整合东西部协作优秀资源,联合老爷山非遗工坊研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五大类60多种。“五一”期间大通县还在县域内花儿步行街、城关古街、“青海湖之夜”开展大通农特产品、民族特色美食、文创产品、非遗产品展销活动,开展戏曲和文艺演出。通过丰富多彩的演出,展现大通地方特色文化魅力,让群众感受到浓烈的节日氛围,提高文化普惠度,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来源:农民日报